袁维学:论法显十大精神
来源:
原创
日期:2021-11-21
点击: 属于:学术论坛
作者:袁维学
袁维学 2019.7.14
法显(334—420),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东晋的一位高僧。他是中国到天竺取经求法的第一人、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
公元399年,法显以65岁高龄毅然偕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印度)寻求戒律。途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没有路径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大沙漠,翻越崖岸险绝、壁立千仞、临之目眩的葱岭……倍尝艰辛,终于到了天竺。游览了30余国,历时14载。与他一同西行的先后有10人,或半途折回,或病死异国,或久留不还。只有法显一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终于完满夙愿,由海路携经而归,于412年在崂山登陆。法显回国后,抵建康(南京)与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译出《大般泥洹经》等经律,并把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佛国记》一书。86岁时在荆州(江陵)辛寺圆寂。
中外学者对法显的壮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鲁迅称其为“中华脊梁骨”。 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说:“《佛国记》照亮了印度。”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帕拉纳维达称誉他为“伟大的旅行家”。法显对中外交流史、航海史、佛教史,甚至对整个人类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法显精神永照青史。那么,何为法显精神?我以为,法显有十大精神值得我们后来者探索、学习和传承。
1、坚定不移的信念
法显原有三个哥哥,均夭折。父母担心他也保不住,在他三岁时,便送他到佛寺度为沙弥。十岁时,父亲去世。其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要他还俗。他不肯,决意出家。起初,他是被动进了寺院,但十岁时,他就主动留在了寺院。他自幼生活在寺院,对佛教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佛教已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二十岁时,他受了具足戒。从此,他对佛教信仰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他对佛教虔诚的信仰,是他一切行动的基石。他赴天竺求取戒律,是出于对佛教的责任心。几经磨难,仍要携经而归,是不忘弘扬佛法的初心。这种信念给法显以无比信心,无穷力量,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会勇往直前。法显自己说的好:“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崄,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人要有信念,没有信念,就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信心,将一事无成。这是法显留给我们的启示。
2、救度苍生的慈悲
法显年少时,有一次,他与同学数十人在田间割稻。一些被饥饿逼迫为盗的贼人来抢夺他们的稻谷。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稻谷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稻谷,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还抢夺别人的稻谷,恐怕来世会更穷。贫僧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便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稻谷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稻谷而去。寺中数百僧众莫不叹服。法显没有与贼人争夺,也没有怒斥他们,而是诱导他们改过自新。此事说明两点,一是法显勇敢聪明,二是法显劝人为善,连作恶之人也谆谆开导,使他们改邪归正。这件事可见一斑。法显以佛子之心拯救过多少人?可想而知。一个人,只要以善意和真诚对待别人,就会得到好的回报。世上就会少一些恶人,多一些善良人。
3、坚忍不拔的毅力
法显西行,途中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西渡天上没有飞鸟,地上没有走兽,四顾茫茫,无法辨识方向,只有寻找死人枯骨来做路标的“沙河”。翻越积雪常年不化,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险,悬崖峭壁高耸入云的“葱岭”。越过常年白雪皑皑“小雪山”。经历了黑风暴雨、缺粮断水的海难。这一切磨难,如果没有非凡的毅力,绝不敢涉足。每个人,欲成就一件事,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都需要有极大的毅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前进,再前进,终会取得最后成功!
4、百折不回的意志
法显西行时已年逾花甲。人生70 古来稀。在那个年代,他已是高寿的老人了。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法显不可能决定西行。白龙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帕米尔高原以及附近的山脉,别说步行,就是开车,如果没有胆量,没有坚强的意志,也绝不敢前往。南亚,也就是法显所到的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大部分地方长年闷热。最高温度能达50度左右,炎热难耐。法显能在这样人生地不熟,衣食堪忧的艰苦地方坚持14年。倘若没有坚强的意志,绝不可能。他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初心--取得真经,返回汉地。
5、孜孜不倦的进取
法显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他是中国最早的年纪最大的留学生。他赴天竺,实际上就是去学习,学习佛教知识。出国前,他已在佛教界生活了60余载。应该说,他已掌握了一定的佛教知识,也略懂梵文。但要阅读、抄写高深的佛经还远远不够用,于是他就刻苦学习梵文。他在巴连弗邑住了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为他回国后译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深厚真挚的情义
法显是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他的人缘很好,所以同道者愿意与他一同赴天竺。他与同道感情很深厚。法显、慧景、道整三人一起翻越常年白雪皑皑的小雪山,突然遇到了大风暴,冻得他们浑身发抖。慧景大病初愈,无法前进,口吐白沫,圆寂了。法显抚摩着慧景的身体放声痛哭,非常伤心。这充分显示了法显对待同道的友情。道整滞留天竺不归,他没有训斥他,责备他,而是宽容他。这也显示出法显宽大的胸怀。
7、心系桑梓的情怀
法显不管离开故土多久,不管看到他国多么美好,都念念不忘初心,心怀祖国。道整到了中天竺后,“见沙门法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追叹秦土边地,众僧戒律残缺。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愿不生边地。’故遂停不归。”而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二人一比较,更显得法显高风亮节,崇高伟大。法显在无畏山寺供养玉佛时的情景十分感人。他在《佛国记》中写道:“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晋地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思念祖国之情,跃然纸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是做人的起码的准则。
8、舍死忘生的胸襟
生命是可贵的,但比生命更可贵的是一个人的追求。法显追求的是真正的佛教经律,是真理。从他西行时,就明确了即使舍去生命,也要求得真经这一点。否则,他就不会作出西行的决定。法显在天竺和师子国,终于取得了所需经律。他便从师子国乘商船回国。船东行二日,便值大风,船漏水入,“商人大怖,命在须臾,恐船水漏,即取粗财货掷著水中。法显亦以君墀及澡罐并余物弃掷海中,但恐商人掷去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地众僧:‘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流,得到所止!’”法显扔去其他物件,唯独留下经、像。他把经、像看到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法显所取得的经律,应该是很大的行李。哪些经律绝非印刷品,而是手写本,甚至是贝叶经,体积应该很大、很笨重,难于携带。法显带那么多经、像回国,真难为了这位老人,也多亏了外国友人的慷慨帮助才使法显用命取得的真经才能到达中国,才能在中国流传,才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9、不守成规的创新
法显在山东崂山登陆后,应兖、青州刺史刘道怜的邀请,到彭城(今徐州)居住,并且在彭城度过了一冬一夏。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泗水篇》中写道:“(泗水)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法显在彭城建立了一座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的寺院。这在中国绝无仅有。他在寺院墙上镶嵌了两块石头。这两块石头并非是天竺的,而是师子国的,即斯里兰卡的。建寺不久,法显就去建康了。不然我们将会看到法显是如何按照他取回来的戒律治理寺院的。法显在建康与天竺僧人佛陀跋陀罗等一起开始翻译经律。由于他精通梵文、汉文两种语言,所以他改变了以前间接翻译佛经的做法,而是直接从梵文、巴利文典籍翻译为汉文。以前,佛教界没有像他这样同时精通这两种语言的专家,只好借助天竺僧人的口述,汉人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经辗转,原意可能就会发生谬误。直接翻译使译文更加准确。法显是直接译经的第一人。法显言必行,行必果,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
10、积极坦荡的人生
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不是有钱、有权、有名才有意义。而是生活得充实,没有虚度年华,积极进取,心胸坦荡,有益于社会,就有意义。法显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人们称赞贤人、英豪的赞美之词用在他身上都不过分。法显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一分一秒都没有虚度的一生,是把自己的心血都奉献给社会的一生,是时时刻刻都想着他人的一生。法显在建康道场寺除了译经,还撰写了西行记游,即《佛国记》。《佛国记》对当时的国人来说无异于开启了观察外界的一扇窗口,对以后西行运动的开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人和外国人了解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了扎实的文字资料。法显垂暮之年,还不顾自己的安危,应邀到荆州江陵新寺讲学,而圆寂于该寺。他像一盏油灯,为佛教,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耗尽了最后一滴油。
作者简介:袁维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长篇小说《法显》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