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印 张剑:晋地晋人看法显
随笔之九:
法显是晋人(山西临汾人),是我们山西的骄傲,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客观地说,今天的我们似乎有愧于这位伟大的先贤。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科学文化经济事业相比较,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前进的步伐并不是很大,在文化科技与经济发展方面成绩也不是很好。其中缘由,应该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
平心而论,山西是个好地方,表里山河,雄峙中华,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毫不夸张。少时读《左传》《春秋》,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所谓春秋五霸争雄,其实一半的历史都是发生在三晋大地上的。到了战国时代,七国之中,更有三个国家是以我们这表里山河为依托进而扩展到周边各省去的。也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我们不仅涌现出法显大师这样一位首先走出国门,打通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之门的“行者”“高僧”,我们还有武圣关羽关老爷,战神卫青霍去病,千古一相狄仁杰,唯一女皇武则天。再看《全唐诗》,二千三百多位成名诗人中,有名有姓有籍贯的共758位,而山西籍的就有82人,山西人占到十分之一强,而且其中不乏王维、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柳宗元、温庭筠、卢纶、聂夷中、王建这样的名家大家,这支队伍,那是一种何等雄浑的阵容!更何况,大唐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就是山西,所以,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曾经做过潞州别驾的唐玄宗都对这块充满了朝气与希望的土地青睐有加。到了宋代,山西那么一种迅猛傲然的势头似有减弱,但也有杨家将、狄青、寇准、司马光、文彦博、米芾这样一些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宋代以后,随着整个国家的文化南迁,山西的人文气息是差了一些,但你可知道仅仅一个元曲四大家中,就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三个是山西人。更别说还有金元两朝的文坛盟主元遗山。在明代,整个北方气息黯然,可是真正到了大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明末四大良将曹文昭、陈奇瑜、曹变蛟、孙传庭却无一例外都是山西人。
我们还应当记得,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八路军深入敌后,扛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旗,我党我军在毛主席“经营山西”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所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无论是最早的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还是抗日功勋最突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抑或作为延安屏障的晋绥抗日根据地,它们可都是以山西为依托,辐射周边的。作为抗战胜利的第一块坚强基石,山西和山西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最为沉重的代价。也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了最辉煌的业绩。
而今,我们滞后了,为什么?不怨天,不怨地,不怨政策不落地。就怨我们山西人自己在许多情况下丧失了当年浴血奋战时的勇气,艰苦奋斗中的锐气,挑战一切困难的士气。想想李顺达和他的互助组,想想陈永贵和大寨人三战狼窝掌,他们战胜困难创造奇迹靠什么?再想想李双良愚公移山搬走的两座渣山。他们的成功,难道不足以说明即使在和平年代,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同样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创造出非凡的成绩!不要忘记,曾经我们的山西大学堂,那是可以和北京大学互换学籍的名校,山西的教育,山西的军工,山西的交通,也都曾高居全国各省区之前列。山西作为新中国首屈一指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更对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面对法显这样的先贤,面对今日之现实,我们确实应该清醒,应该反思。是不是,当别人在迈步晨跑的时候,我们还在睡觉?是不是,当人家已经拆掉大门二门,走向大海,迎接深蓝的时候,我们还在守着黄土地上的一亩三分地,乐于小富即安?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像法显那样,即使已年过花甲,依然要为着探求真理,追寻科学而奋不顾身;即使是面临生死考验金钱诱惑,也能够保持信念,舍生取义!作为山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迎接任何艰难的挑战,作为山西人,我们也有能力,有资本去战胜任何艰难困苦,迎接胜利的曙光。
因为,我们有着厚重的历史,也有着三千五百万勤劳勇敢善良能够创造奇迹的人民。
2023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