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平:把法显打造成宣传临汾金光闪闪的名片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座谈会暨纪念法显诞辰1689周年活动的讲话(2023年6月5日)——杨治平
首先感谢组织方的邀请,这是我近年来很少参加的社会活动之一,之所以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是因为法显研究会成立以来,办了一些社会关注、党委政府支持、对临汾有利的事。我为他们的贡献而感动。
今天有斯里兰卡大使和巴基斯坦使馆秘书参会,这可能是法显西行1600多年间,当年他取经的地方,造访法显故里最尊贵的客人。法显当年万里求法,贵客今天光临传经送宝;你们是来赓续双方友谊的,你们是来告慰法显英灵的,法显上天有知,也会展开灿烂的笑容,伸出热情的背膀。借此机会,临汾人民也感谢两国人民当年对法显的热情款待!
我在这里也热烈的欢迎各地来临的专家和嘉宾,有你们对法显文化的热情参与和成果不断,才使法显的精神千年永驻,才使法显文化万里弘扬,也才使法显的形象超出故土平阳,享有全人类的荣光。
杨治平
法显研究会的第一届活动我参加过一个环节,之后不同程度保持着某种联系,多少知道一些情况,刚才贾雪梅会长做了系统总结,我也深感研究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从我的认识,法显研究会的成绩至少有这样几点:
第一、维护了“法显的出生地一一临汾”这一客观事实。法显去世不久的传记明确记载,法显是“平阳武阳人”,据专家考证,平阳在魏晋南北朝十六国时,只能是临汾,由于“武阳”的混淆,在5年以前,“法显是临汾人”,这说来竟然成为一个问题,临汾以外的一些地方堂而皇之成为法显出生地,从社会上一些人的认识到百度之类的知识工具竟然都这么说,法显研究会的工作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目前全社会都在努力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临汾的历史文化资源固然丰富,但一个时期内流失也严重,比较典型的如介子推休亡的绵山,赵氏孤儿发生地藏山,还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晋商发源地等等;更值得重视的是争抢“最早中国”、“晋的来源”。某一领土大国的领袖说过,他的国土虽然广阔,但一寸也不能少,比照他的话可以说,临汾的历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一个人、一件事也不能丢。特别是因为历史文化资源属于社会认同的“软性资源”,谁叫喊的多、谁的声音大、谁为大众所认同,社会上就认为是谁的、就是谁说的那么一回事,最好的例子就是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和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给人们造成的史实和社会认为的偏差甚至是曲解。在目前社会上连“潘金莲的籍贯地”都发生争抢这样一种现实情景下,对临汾历史文化资源的守护确实是个事情,法显研究会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好头儿。
第二、法显研究会作为一个社团组织,这5年工作很辛苦,不仅出着力、花着钱,一定程度还受着委屈,这种不屈不挠,以法显精神推动法显文化的行为感人至深,也成果丰硕。由于你们的工作,使得社会上形成一支围绕法显文化进行热烈研究的团队;由于你们的工作,当然离不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和完备了如“法显文化馆”、“法显割稻处”诸如此类的场景设施,供客人瞻仰和参观;由于你们的工作,也是法显文化的生命力,如纪念法显的“浇雪山”之类活动,更是有声有色;由于你们的工作,临汾各地对法显出生的具体地点“武阳”关心起来,据说尧都、襄汾、候马、曲沃、洪洞等地都参加进讨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法显文化研究在对外交往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历史文化的一个现实功能是纽带和交际作用,以法显文化为纽带,这些年,临汾与外地如斯里兰卡、青岛、徐州、荆州、西安、兰州等地建立起不同程度的联系。千年法缘重现活力。我们对外搞招商引资,走出去,请进来,与外地广泛交往,如能发挥好法显、顾炎武(生在昆山逝在曲沃)、平阳商人会馆这些文化资源的作用,由这些人和事来充当纽带和媒介,感情距离会拉近许多,效果会大不一样。
总之这几年法显研究会的成绩是很大的,但是,用法显65岁西行,时不我待的精神来看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提高之处,比如,①目前看有些讨论还停留在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表层,法显文化还没有成为有效推动全局社会发展的强有力力量;②做许多事情还是政府推动的意识,靠市场推进的办法少;③法显文化的研究和推动合力还不够,在许多事情上共识不够强;④法显文化至少在临汾还没有成为广大群众广泛认识和参与的文化。
这是法显文化研究会走过一个时期后面临的新任务。当然这一新任务的完成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依靠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必须得到社会网红和精英人士的认同和参与,必须调动包括企业家在内各种社会力量的投入,必须成为广大群众对法显文化自发自觉的热爱。这显然不是法显文化研究会单独可以完成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法显文化研究走到这样一个新阶段,面临这样一些新任务!
完成新任务不能有思想包袱、观念束缚,由于法显是高僧大德,一定要知道习总书记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交往中对法显的高度赞誉,要知道“文化革命旗手”鲁迅对法显的透彻评价;完成新任务不能对法显文化简单贴标签,要有对法显文化的深刻理解,因为不了解法显西行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和逝世以后社会上掀起的法显热,就不会知道法显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以下我从四个小标题展开我的发言。
一、坚信法显文化研究的政治正确是决定法显研究会能走下去的关键。法显即是高僧大德,更是爱国人士,仅从他近80岁年纪,还要从海路回国,就可见一般;法显虽是高僧大德,也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行走的国家,正好是我们一带一路倡仪的国家,多数是我们的友好国家,比如今天来的两位外交官所代表的国家。对于法显,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7次提到他,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他,这可以说就是研究法显文化政治正确的标志。当然还有非常多的古今中外太多的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佛学家等对法显做出过非常高的评价,我看了以后都为之感动,其他的不说,单说有领袖和“文化革命的旗手”在临汾历史上为一个人做出如此评价,这就是非常难得的现象,我们要非常的珍视之。鲁迅用13个晚上手书法显传,感憾良多,赋诗一首:“礼赞晋法显,空前之伟人。中华脊梁骨,名句万百存。此言非过誉,当之无愧人”。法显文化研究会为“民族的脊梁”重塑金身,政治正确是毫无疑义的。法显的名字,现在已出现在中国南海上,由于其在地理航海中的贡献和对行走南海的事迹,有座岛礁以“法显暗沙”命名。如此种种,我们应该坚定开展和支持法显文化研究的信念。
二、把法显打造成宣传临汾金光闪闪的名片,是“临汾法显研究会的历史使命”。法显的故事非常丰富、非常传奇,好比故事的金矿,我认为他是临汾历史人物中最有故事的一个,至少是之一(可与之相比的尧,这里我没有把他看成具象的人物;晋文公重耳是帝王的行为;卫青霍去病,更多是军功战绩;如此等等)。法显也是临汾历史人物中少有的留下自传体记事的人物;他的故事之丰富,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他的事迹之价值,好比宝石,任何一个切面都灿烂无比。在座的多位看过吴承恩的《西游记》,我感觉其中明显有法显的影子,我认为,法显故事的传奇色彩之浓,甚至是唐玄奘也无法相比的。我对法显的事迹,总结过“几个之迷”,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我认为在对外宣传时,法显会成为临汾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临汾法显研究会在为之而奋斗!
三、法显的精神是法显文化的“花蕊”,要借此形成法显文化在广大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力。从法显的事迹中我们会发现,毅力、刻苦、平凡、执着是法显精神的几个鲜明特征,有人说临汾人做事有呆气,某些地方总结出72呆,我认为古今中外筛选一下临汾的第一呆人,我看非法显莫属。法显最感人之处是65岁向死而生西土取经。我认为法显精神是法显文化在社会大众中展开传播的有力抓手,应该以多种媒介的形式、文化艺术的形式宣传法显精神。今天是6月5日,据说是法显的生日,今天这个日子很好,每年的这个时间,都是晋南夏粮开始收获的季节,在温饱困扰人们的时代,从此不再青黄不接。6月5日也是65的组合,65岁的年纪法显开始了西行之旅,也是法显人生开挂的后半生,今天我们在座的许多朋友年龄还不到65岁,我们如何以65岁为标杆,重塑自己的人生,法显的经历给人们以激励和启发。法显文化研究会可与有关部门合作,在广大范围内开展“65岁开启新的人生”为主题的征文和宣传活动,必定响应者众。
四、法显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佛,但不能把他看成一个纯粹的宗教人物。法显的佛教人士身份,是法显宣传中的一个关注点,也是一个闪光点,法显这一身份使得法显文化在社会大众中有一种亲和感,有一种穿透力,法显身上佛性的光辉光照千古。这里我特别认为,对法显投身的佛教要有这样一个认识,即佛学是国学!中国的佛学与儒学、道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几百年几千年里,早已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架构,形成完整的国学体系。反过来讲,在国学这一大概念中,佛学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脱节的一个部分。党的20大报告,明确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早已中国化了的佛学文化,理应是弘扬光大的内容之一,对于在“佛教发展中国化”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法显文化,临汾人民理应高举之。
法显对佛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对推动古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贡献是很大的。法显在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是转折点,我理解他的意思,一是说,在这之前都是西域僧侣到东土传经,这之后开始了东土僧侣到西天取经,后来紧跟着玄奘、义净到西天取经,玄奘西天取经前,前往法显圆寂的荊州辛寺,寻求法显的精神力量。另一是说,之前佛经都是由西域僧侣按照他们的思维和理解翻译佛经,从法显开始,由汉人直译佛经,汉人直译佛经,比较出名的是玄奘翻译的心经。第三是说法显在所取的经书中,不仅“律经”占了一定比例(11部占4部),而且引入了宣传“顿悟说”的佛教经卷,大乘佛教从此开始在东亚逐渐兴盛和传播。这是后来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的重要一步。
虽然法显传记中明确记载是平阳郡人,也就是说,按当年的文献记载,法显是临汾人,这是我们今天能在临汾讨论法显文化的大前提,最后,我还是要似乎画蛇添足地说一说法显与临汾的联系,算是结尾。一是在法显传记中,当年种植水稻的场景与临汾平川地区的作物种植现象十分相象。二是临汾历史上的佛教是比较兴盛的。在金代洪洞广胜寺收藏的佛教经卷即“赵城金藏”中,有三部是法显带回并翻译的经书。在已往人们的认识里,山西的佛教中心在五台山,其实在法显那个时代,平阳府的佛教是很兴盛的,借对法显文化的研究展开对临汾佛教史的研究,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三是法显当年西行以后,襄陵镇一带保留下来一个文化传统,就是“浇雪山”活动,其中寄托了多少临汾人与法显的情愫,听说目前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有法显的护佑,一切会很顺利。四是法显当年在荆州圆寂的寺庙叫辛寺,熟悉临汾城的人都知道,东关一带过去也有座辛寺,现在还有以辛寺作街道的街名,这两个地方的辛寺有什么联系?如此等等都是法显文化研究需要深入的内容。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座谈会暨纪念法显诞辰1689周年活动在官方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