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书画影艺
国学讲堂
会员天地
资料下载
入会申请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书画影艺
国学讲堂
会员天地
资料下载
入会申请
热门
最新公告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简介
大事记
法显文化研究会聘任荣誉会长、顾问和专家人员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章程
研究会主要管理人员
韩文元:《佛国记》释疑
来源: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日期:
2022-08-25
点击:
属于:
学术论坛
作者:
韩文元
《
佛国记
》释疑
作者 韩文元 2022.7.18
前言:
习近平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指出: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能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
佛国记
》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必须阅读其他相关历史资料,才能读懂理解《
佛国记
》。
法显
生平相关资料,主要有不同版本《
佛国记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五(
法显
法师传),慧皎《高僧传》卷三(宋江陵辛寺释
法显
),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三附传,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五附传等。
相关资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资治通鉴》等。
法显
西行图(399--412)
一、
法显
《历游天竺记》
平阳沙门释
法显
,以安帝隆安三年,发趾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众经律论。晋义熙八年显还,泛海到达青州崂山。
法显
于义熙八年(412年,闰六月)七月十四日,即阳历公元412年9月5日,在青州崂山登陆。
法显
回国,第二站到彭城。
法显
崂山登陆后,遂南造京师。先沿陆路途经彭城,
法显
在彭城桓山首建龙华寺。在彭城羁旅一冬一夏。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撰写《历游天竺记传》。
《
佛国记
》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其原稿真迹已湮灭。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
佛国记
》版本,是南宋思溪藏《
法显
传一卷》。《思溪藏》比《赵城金藏》刻印时间早22年。
南宋思溪藏《
法显
传一卷》(原版) “刘法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
《
法显
传》为
法显
撰述,成书于东晋义熙十年(甲寅)公元414年。
《历游天竺记传》又名《
佛国记
》、《
法显
传》、《昔道人
法显
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
《释
法显
行传》、《
法显
行传》、《高僧
法显
传》、《
法显
记》、《佛游天竺记》、《佛游天竺本记》、《释法明(国讳改焉)游天纪》、《释
法显
游天竺记》、《宋江陵辛寺释
法显
》、《三十国记》等名称。
南宋思溪藏《
法显
传一卷》
东晋沙门
法显
自记遊天竺事
法显
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已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经涉险难,忧惧积曰,忽得至此岸,见藜藿菜依然,知是汉地。
得两猎人,即将归,令
法显
译语问之。
法显
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诡言:“明当七月十五曰,欲取桃腊佛。”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刘家①。”闻已,商人欢喜,即乞其财物,遣人往长广。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问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②。刘兖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③。夏坐讫,
法显
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④,就禅师出经律。
说明:
南宋思溪臧《
法显
传》“就禅师出经律。”“禅师”指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
版本不同,有“禅师”,有“诸师”。
1. 南宋思溪藏《
法显
传一卷》,赵城金臧《昔道人
法显
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乾隆大藏经《
法显
传》,高丽藏《高僧
法显
传》,都是“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禅师
2.明 崇祯年间《
佛国记
》, 四库全书《
佛国记
》乾隆四十六年,清乾隆五十六年《
佛国记
》,都是“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诸师
《
佛国记
》记述
法显
回国后的部分内容,作一诠释。
问题一 “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刘家”。有版本说是“晋家”。
诠释:
南宋思溪藏《
法显
传》记载:“统属刘家”。
青州属刘裕管辖范围,故“属刘家”;按国家来说,属晋朝,故“属晋家”。
“统属刘家”应是百姓语言。 两种说法都对。
南宋思溪藏《
法显
传一卷》原版,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初思溪藏《
法显
传》“东晋沙门
法显
自记游天竺事”。
《思溪藏》是南宋靖康元年(1126)由湖州路王永从兄弟一家舍资刊刻的大藏经。又称湖州本、浙本或南宋本。于思溪圆觉禅院刻板。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刻成。
《赵城金藏》刻印,金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至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
《思溪藏》比《赵城金藏》刻印时间早22年。
历代各版本记载如下:
南宋思溪藏《
法显
传》记载:“统属刘家”。
明崇祯时期汲古阁刊本《
佛国记
》“统属刘家”。
乾隆四十六年,钦定四库全书《
佛国记
》“统属刘家”。
清乾隆56年(1791)刻本“统属刘家”
宋版赵城金藏《昔道人
法显
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公元1148年)“统属晋家”。
再刻高丽藏《高僧
法显
传》高宗二十三年(1236年):“统属晋家”。
高丽藏《高僧
法显
传》,翻刻宋版赵城金藏。
乾隆大藏经《
佛国记
》“统属晋家”。
问题二 “刘沇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
诠释:(1)《
佛国记
》有没有写
法显
在彭城(徐州)?
为什么《
佛国记
》,没有“彭城”和“徐州”的记载?
答案:
有。 就是“刘兖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夏坐讫”。
其中的玄机,就是北徐州刺史刘道怜的官称“刘兖青州”。刘道怜坐镇彭城,指挥北方部队作战,同时为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故称“刘兖青州”。“刘兖青州”代指徐州(彭城)。
关键:
刘兖青州就是刘道怜。刘兖青州来源于刘道怜的官称。
当时刘裕弟弟刘道怜在北方打仗,坐镇彭城。为并州刺史。升为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
刘道怜为北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所以,号称刘兖青州。
刘敬宣曾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与徐州,兖州无缘。
法显
在彭城,是研究《
佛国记
》一个重要的枢纽,是
法显
取经回国贡献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研究《
佛国记
》,把
法显
在彭城研究清楚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佛国记
》记述
法显
在彭城:⑴
法显
在彭城桓山首建龙华寺。⑵
法显
在彭城寻访吴苍鹰的故事。
明崇祯时期汲古阁刊本《
佛国记
》(原版) “刘法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
钦定四库全书《
佛国记
》乾隆四十六年(原版)“留法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
乾隆大藏经《
佛国记
》(原版) “留法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
高丽藏《出三藏记集》·
法显
法师传(原版)
原文: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返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大跋陁,于道场寺译出六卷。
(2)“刘沇青州”指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
佛国记
》、《
法显
传》有不同的版本,只有赵城金臧写“到青州”,高丽藏照抄此本“到青州”。其他版本均为“刘法青州”,四库全书为“留法青州”。
“刘法青州”,“留法青州”,即刘兖青州,是指刘兖青州刘道怜。
兖州、青州二州刺史刘道怜,官称刘兖青州。
法,即兖,兗,沇。“刘法(兖)青州”,即刘兖青州。
“到青州”,即刘青州。“到”为“劉”之误。赵城金臧错写“到青州”。
“刘法青州”,即“留法青州”。“刘”通“留”,留即刘之本姓。
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资治通鉴》记载刘道怜为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刘兖青州”,即刘道怜官称。
刘道怜为兖州、青州刺史,镇京口。其兖州青州为北兖州、北青州,为军事要塞,北疆边陲。临时为保护建康,而调来坐镇京口,守住京口军事要道,京口是建康的门户。
《
佛国记
》载:“刘(法)兖青州”。《资治通鉴》记载“刘兖青州”为刘道怜。
《出三藏记集》写“刺史”,《高僧传》写“青州刺史”,代指刘道怜。刘宋时期,人们都知道刘道怜官称“刘兖青州”。《资治通鉴》记载:刘藩任兖州刺史,称刘兖州。 刘道怜为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镇彭城,故称刘兖青州;苏轼外放杭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地方官。于杭州时,治理开发西湖,人称“西湖长”,于徐州整治水患,故又名之曰“苏徐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记载刘道怜
《宋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宗室
长沙景王道怜
长沙景王道怜,高祖中弟也。
时鲜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阳、淮阴诸戍,并不复立。道怜请据彭城,以渐修创,朝议以彭城县远,使镇山阳。进号征虏将军、督淮北军郡事、北东海太守,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如故。
(义熙)七年,解并州,加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八年,高祖伐刘毅,征为都督兖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诸郡军事、兖青州刺史,持节、将军、太守如故,还镇京口。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征道怜还为侍中、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守尚书令、徐兖二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资治通鉴》:义熙七年(411年)至义熙八年(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北徐州刺史刘道怜坐镇彭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至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五月,“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宋书》、《资治通鉴》都记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与《
佛国记
》“刘兖青州”相同。
(3)
法显
在彭城桓山建龙华寺
刘沇青州,指彭城(北徐州)刺史刘道怜,“刘沇青州”代指彭城。
《
佛国记
》“刘兖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指
法显
在彭城。
《水经注》记载
法显
在彭城桓山首建龙华寺
●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卷二十五 泗水
泗水南迳小沛县东… ,泗水又东南流,迳广戚县故城南。…
泗水又迳留县,而南迳垞城东。泗水又南迳宋大夫桓魋冢,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泗水)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 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
法显
,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
法显
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
唐 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
法显
到彭城,寻访吴苍鹰故事
● 《法苑珠林》释道世
卷九十一 感应缘
东晋沙门
法显
东晋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晋沙门
法显
,励节西天,历游圣迹。往投一寺,大小逢迎。显时遇疾,主人上座亲事经理,敕沙弥为客僧觅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啮。显怪其旋转之间,而游数万里外,方悟寺僧并非常人也。後随舶还国,故往彭城追访,得吴苍鹰,具状问之。答有是事。便诣馀血涂门之处。显曰:此罗汉圣人血也,当时见为觅食耳,如何遂损耶?鹰闻惭悚,即舍宅为寺,自往扬都求诸经像。正济江中,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掩入船中,即得安流昇岸。以事奏闻,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付像,将还至京。诏令摸取十躯,皆足下施铭,而人莫辨新旧,任鹰才龋像又降梦,示其本相,恰取还得本像。东还徐州,每放异光。元魏孝文请入北台。至高齐,後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之。大隋开教,还重光显。今在相州大慈寺。(右此一验见《晋史杂录》。)
(4)刘道怜迎
法显
到彭城
刘道怜坐镇彭城,故为刘道怜请
法显
在彭城“一冬一夏”。并主持修建桓山龙华寺。
法显
在徐州夏坐。夏坐讫,是413年七月十五日夏坐之后,遂便南下向都(建康,即南京),就禅师出经律。
法显
彭城驻锡时间:412年十月(冬)之前,至413年七月十五日夏坐之后。十个多月。
迎接
法显
的青州刺史是刘道怜。不是刘敬宣。
请看刘道怜、刘敬宣、檀祗三位青州刺史简历。
(5)《资治通鉴》记载青州刺史
《资治通鉴》写人物,在任官职,改任官职,及年月日,都记载的很详细。为我们研究历史年鉴,提供了重要历史史料。
青州刺史年鉴
义熙八年(412年)九月以前,青州刺史
①义熙四年(戊申、408)春,正月,以诸葛长民为青州刺史,镇丹徒。(南青州)
②义熙五年(己酉,公元409年)秋季,七月,东晋加授刘裕为北青、北冀二州的刺吏。
③义熙六年410年留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北青州)
④六年(庚戌,公元410年)夏季,四月,癸未(初二),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南青州)
⑤六年(庚戌,公元410年)冬,十月,冠军将军刘敬宣。
⑥《宋书》列传 (义熙八年412年)檀祗,青州刺史、广陵相。(南青州)
⑦八年(公元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⑧《资治通鉴》412年十一月,冀州刺史刘敬宣;
青州刺史(412---415年)
刘道怜任职简历
(1)《资治通鉴》:是岁(411年),并州刺史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长沙景王道怜,高祖中弟也。)
(2)(公元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3)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五月,“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兖、青二州,为北兖州,北青州)。
义熙八年(412年),刘怀慎,接替刘道怜北徐州刺史职务,镇彭城。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刘怀慎,彭城人,左将军怀肃弟也。义熙八年,以本号监北徐州诸军事,镇彭城,寻加徐州刺史。为政严猛,境内震肃。”
刘敬宣任职简历
(1)《资治通鉴》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夏季,四月,左卫将军刘敬宣;
(2)《南史》列传(公元412年 夏季,四月)后领冀州刺史。
《资治通鉴》412年十一月,冀州刺史刘敬宣;
(3)《宋书》、《晋书》义熙十一年(415年),青州刺史臣敬宣;
《资治通鉴》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夏,四月,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遇害。
檀祗任职简历
(1)《宋书》列传 (义熙八年412年)檀祗, 青州刺史、广陵相。
(2)《资治通鉴》十年(甲寅,公元414年),青州刺史檀祗领广陵相。
(3)《资治通鉴》公元416年八月,丁巳(十二日),青州刺史檀祗便从广陵擅自率领军队。
415年兖州、青州刺史调整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五月,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荆州刺史。
此时,义熙十一年(415年),刘敬宣任命青州刺史(接替刘道怜之职)。415年,八月,甲子(十三日)任命世子豫章公刘义符为兖州刺史。
刘敬宣,刘义符分别接替了刘道怜的青州刺史和兖州刺史官职。
因为徐州、兖州、青州、冀州、并州在北部边陲,为军事重地。一直为刘道怜把守。
义熙十一年,四月,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遇害。向靖接替刘敬宣青州刺史职务,迁督北青州诸军事、北青州刺史。
正确结论:迎接
法显
的青州刺史是刘道怜
(6)
法显
在彭城一冬一夏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第八卷
至师子国。同侣皆无存。翩然自止。会有以纨扇供佛者。显见之动东归之思。又二年达于青州。太守李嶷躬迎之。护送入于京师。
---太守李嶷躬迎之(
法显
)。护送入于京师(建康)。
注释:
法显
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住二年,即公元410和411年。
412年乘商船回国,
法显
在此船上安居(中国南海),为
法显
西行后第十四年,即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之坐夏。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七月十四日在牢山登陆。公元413年在彭城坐夏。
《
佛国记
》记载:
“刘法(兖)青州,请
法显
一冬一夏,夏坐讫。
法显
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记载:
法显
法师传
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迎劳。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久,显曰:“贫道投身于不返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于道场寺译出六卷《泥浞》、《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綖经》、《杂阿毗昙心》未及译者,垂有百万言。
-----没有记载在青州夏坐“一冬一夏”。
梁慧皎《高僧传》记载:
释
法显
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垂百余万言。。
------没有记载在青州夏坐“一冬一夏”。
说明:僧祐“时刺史请留过久”。梁慧皎改了“青州刺史请留过冬”。“过久”“过冬”一字之差,意思不同。“过久”想久留。“过冬”想留此,住过冬天。
此段强调:
法显
到青州,没有久停,顷之欲南归。并说明不能久停的理由及重要性。“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此处并没有记载
法显
在青州夏坐“一冬一夏”。 与《
佛国记
》记载的内容完全不同。
分析:《
佛国记
》与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记述,
法显
崂山登陆后的内容、地点完全不同。记载的地点不同,叙述的事情不同。前者是指
法显
在彭城。后者是指
法显
到青州。
《
佛国记
》、《
法显
传》有不同的版本,只有赵城金臧写“到青州”,高丽藏照抄此本“到青州”。“到”为“劉”之误。其他版本均为“刘法青州”,四库全书为“留法青州”。
从上所述,《出三藏记集》、《高僧传》记载“
法显
到青州,不得久停,遂南下京师建康”,与《
佛国记
》记载“在彭城一冬一夏”,不是一个地方。
正确结论:
法显
没有在青州(崂山)过冬。亦没有在青州(崂山)夏坐。
问题三 “商人于是还向扬州”
诠释: 扬州:晋朝指建康,今南京。晋代治所在今南京。
三国时期的孙吴则将扬州的州治定在吴(今江苏苏州),后先后移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灭吴后,两个扬州合二为一,治所被定在建业(今南京),后改名建邺、建康。
南京,古代名称金陵,石头城,京师,向都,扬州,杨都,建康,建邺,建业。
问题四
法显
“遂便南下向都”
诠释:①商人于是还向扬州。 ②遂便南下向都。
向都,即扬州,扬都。京师即建康,今南京。
向都,杨州,扬州,杨都,建康,建邺,建业,石头城,金陵,都是今南京的别称。
问题五 “就禅师出经律”
记载
法显
,到杨都道场寺译经
(1)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三
沙门释
法显
显问此何地耶。猎人曰。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
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杨都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异。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于建康道场寺撰《游天竺传》一卷。
“遂南造建康。”“居近杨都朱雀门。”“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建康,杨都,即京师,今南京。
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曰:“遂南造京师”;“京师共传。咸称神妙”。
(2)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卷第五
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等经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杨都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异。杨都共传咸称神妙。后到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感恸惜焉。
----于建康道场寺撰《游天竺传》一卷。
“遂南造建康。”“居近杨都朱雀门。”“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3)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第七卷
历游天竺记传一卷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平阳沙门释
法显
。以安帝隆安三年发趾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众经律论。经涉诸国学梵书语。自手抄写前件梵本。
显还泛海达到杨都。于道场寺译经戒论。别传备委所履历云。
-----
法显
泛海达到杨都
法显
于杨都道场寺译,或杨州道场寺译。 杨州即杨都,为京师建康别称。
(4)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 第二卷
沙门
法显
。姓龚。平阳武阳人也。三岁出家笃孝忠贞。及受大戒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晋安帝隆安三年岁次己亥。历游印度敬奉灵迹。学梵书语研究奥旨手抄梵文,以晋义熙元年岁次乙巳。泛海而还达到杨都,于道场寺译大般泥洹经(六卷)。方等般泥洹经(二卷)。杂藏经(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杂阿毗昙心论(一十三卷)。合五部二十三卷
【注释】
---“泛海而还达到杨都,于道场寺”
“以晋义熙元年岁次乙巳。”是
法显
到巴连弗邑的时间,并住此三年。
法显
又回到巴连弗邑,学梵书、梵语,亲自抄写戒律。因为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不得不躬亲抄写了。他在此住了三年,是
法显
西行后的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夏坐,即义熙元年、二年、三年。
(5)《出三藏记集录》 上卷 第二
佛游天竺记一卷
右十一部。定出六部。凡六十三卷。晋安帝时。沙门释
法显
。以隆安三年游西域。于中天竺师子国得胡本。归京都住道场寺。就天竺禅师佛驮跋陀共译出。其长杂二阿鋡綖经。弥沙塞律萨婆多律抄。犹是梵文。未得译出。
------
归京都住道场寺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
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
(6)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1)
《杂阿毗昙心》一部十三卷
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沙门
法显
共觉贤译是第二出与前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小异。出高僧传。
-----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沙门
法显
共觉贤译
(2)
《摩诃僧祇律》一部四十卷(一千一百三十五纸)
右东晋安帝代义熙十二年沙门佛陀跋陀罗共
法显
。于杨都及庐山译。出长房录。
----
沙门佛陀跋陀罗共
法显
。于杨都及庐山译
(3)
《方等泥洹经》一卷(亦是游行经)
右东晋佛陀跋陀罗共
法显
译出长房录。
----
佛陀跋陀罗共
法显
译
(4)
《大般泥洹经》一部六卷(或十卷一百六十四纸)
右东晋义熙十三年沙门
法显
于杨都道场寺译。上帙为六卷。出竺道祖晋世杂录。
----
沙门
法显
于杨都道场寺译
(5)
《大方广佛花严经》一部六十卷(或五十卷一千八十七纸)
右东晋义熙十四年沙门佛陀跋陀罗于杨州道场寺译。出长房录。
----
沙门佛陀跋陀罗于杨州道场寺译
“杨都道场寺”,“杨州道场寺”杨都即杨州。京师建康。
问题六
法显
南下向都路线
关于
法显
青州到彭城,到京口,到建康的路线图。请参考《资治通鉴》,刘裕攻打南燕,建康
---
京口
---
彭城
---
青州。
行程路线及时间的记载。请参考朝鲜人崔溥《漂海录》记述京口到彭城,沿泗水河道航行的记载。
刘裕北伐南燕路线图
法显
从彭城到建康路线图
法显
从彭城,沿泗水顺流南下到京口(镇江),水陆
470
公里,航行
25
天左右。然后从京口出发,沿长江逆流西上到建康。又需要几天时间。具体路线图,参见刘裕从建康到京口,从京口到下邳,到彭城,到青州广固城,攻打南燕。其路线图,就是
法显
南下建康路线图。
刘裕北伐南燕路线记载:
《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
晋安帝义熙五年(己酉,公元
409
年)
夏季,四月,己巳(十一日)
“
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
。”
【
译文
】
夏季,四月,己巳(十一日),刘裕从建康出发,率水军从淮水进入泗水。五月,东晋部队到达下邳,把船舰、笨重的军用物资留下,步行开进到琅邪,所路过的地方,
都修筑起城池,留下军队把守。
《资治通鉴》
六年(庚戌,公元
410
年)
义熙六年(庚戌、410年)刘裕在广固城
。带兵南归。
(二月)戊申(二十六日),刘裕带兵南归。三月,壬申,与徐道覆遇于豫章。
刘裕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帅精锐步归。夏,四月,癸未,裕至建康。
【
译文
】
二月,戊申(二十六日),刘裕带兵南归。三月,壬申(二十日),与徐道覆的军队在豫章遭遇。刘裕到达下邳,用船只装载军事物资,自己则统领精锐部队步行赶回。
夏季,四月,癸未(初二),刘裕来到建康。
刘裕在广固城,二月,戊申(二十六日),刘裕带兵南归。三月,壬申,刘裕至下邳。夏季,四月,癸未(初二),刘裕来到建康。
刘裕在广固城,二月,戊申(二十六日),带兵南归,东晋部队到达下邳,四月,癸未(初二),刘裕到建康。需要一个月时间。
《宋书
》
卷一武帝上
(义熙五年),三月,公抗表 北讨,以丹阳尹孟昶监中军留府事。四月,舟师发京都,溯淮入泗。五月,至下邳, 留船舰辎重,步军进琅邪;
七月,诏加公北青、冀二州刺史。
法显
于义熙八年(
412
年闰六月)七月十四日,即阳历公元
412
年
9
月
5
日,在青州崂山登陆。
刘道怜义熙八年九月十三日(阴历)之前仍在彭城。故请
法显
在彭城桓山建龙华寺,羁旅一冬一夏,并夏坐。夏坐讫,于义熙九年(
413
年)七月十六日之后,沿泗水顺流南下到京口,再沿长江逆流西上到建康(南京)道场寺。
夏坐:
义熙九年(
413
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从彭城沿泗水顺流南下,到京口路线,有古诗为证。
1
、唐代
•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长相思》 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
、京口与瓜洲位置及距离
京口在长江南岸,瓜洲在长江北岸。隔江相望。渡船即到。
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离瓜洲有多远?
全程约
23.4
公里。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3
、瓜洲:在长江北岸,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4
、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数重:几层。
3
、彭城到京口(镇江),京口到建康(南京)的里程及时间
彭城到京口
的距离:
约480公里。
古泗水,蔺家坝到镇江航行480公里 ,需要25天左右,古代航行。
京口离瓜洲
距离:
全程约23.4公里。
京口到南京的距离:
全程约88公里。
问题七
法显
还都(到扬州)时间
①
法显
于义熙九年还都,到扬州道场寺。
义熙九年(
413
年)八月末或九月,
法显
抵达建康。
法显
义熙十二年,公元
416
年,在建康道场寺,开始大规模译经。
②
谢灵运义熙九年三月,抵达建康。
义熙八年五月慧远在庐山立台画佛像,九年九月刻铭于石,慧远作了《万佛影铭》述其事,同时派弟子道秉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请谢灵运亦为之作铭。
《佛影铭》是谢灵运在晋义熙九年冬(
413
)或十年而作。
谢灵运《佛影铭并序》
“
法显
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
”
谢灵运《佛影铭》记有
法显
。证明
法显
义熙九年(
413
年)八月末或九月,抵达建康。
与义熙十二年(公元
416
年)扬州(建康)道场寺译经相符。
慧远晋义熙十二年岁次丙辰八月初六日顺寂。春秋八十三。
结论:义熙九年(413年)八月末或九月,
法显
抵达建康。
问题八
《
佛国记
》完成时间、地点
《
历游天竺记传
》为《
佛国记
》早期的书名。
《
佛国记
》撰写地点,在建康道场寺,今南京。
【佐证史料】
《开元释教录》卷三(历游天竺记传一卷),记载在
建康道场寺(今南京),撰写完成。
(1)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三
沙门释
法显
显问此何地耶。猎人曰。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
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
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
撰游天竺传一卷
。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有
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杨都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异。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
于建康道场寺撰《游天竺传》一卷。
“遂南造建康。”“居近杨都朱雀门。”“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建康,杨都,即京师,今南京。
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曰:
“
遂南造京师”;“京师共传。咸称神妙”。
佛游天竺记一卷
(
见僧佑录)
高丽藏《开元释教录》卷三(历游天竺记传一卷)
高丽藏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三 沙门释
法显
高丽藏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三
(2)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第七卷
历游天竺记传一卷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平阳沙门释
法显
。以安帝隆安三年发趾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众经律论。经涉诸国学梵书语。自手抄写前件梵本。
显还泛海达到杨都。于道场寺译经戒论。别传备委所履历云。
-----
法显
泛海达到杨都
《
佛国记
》后两段,记载了
《
历游天竺记传
》成书时间
(3)东晋
法显
撰《
佛国记
》
《
佛国记
》“
法显
发长安,六年到中国,停六年还,三年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沙河已西,迄于天竺,众僧威仪法化之美,不可详说。窃唯诸师未得备闻,是以不顾微命,浮海而还,艰难具更,幸蒙三尊威灵,危而得济,故竹帛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是岁甲寅。
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
法显
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关于
法显
撰写《
佛国记
》的过程,应该是分为三步完成的。第一步,是沿途所作笔录。从《
佛国记
》的内容看,所记巨细靡遗。第二步,回国后整理成初稿,至于在哪里整理,关键是需要比较充裕的时间。第三步,在迎请
法显
者的劝说下,补充完备,形成定稿。
法显
自传《
佛国记
》,青岛登陆。在青岛开始整理天竺取经记录,是可以的。
《
佛国记
》写了
法显
在彭城夏坐,“一冬一夏”,郦道元《水经注》详述在彭城桓山建龙华寺。
《
佛国记
》还写了南京:“
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
写出了整理过程,“
故竹帛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
。”这时形成初稿(
414
年)。
“
是岁甲寅
。”这一年是甲寅年(
414
年)。
“竹帛疏所经历”即《游天竺传一卷》。竹帛:指书籍。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竹帛引申指书籍、史乘。
又过两年,“
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义熙十二年(
416
年)完成祥稿《
佛国记
》。流传至今。
记载如下:“
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
法显
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
谢灵运《山居赋》叙及东晋、刘宋间道俗安居讲经之情状。
谢灵运《山居赋》
安居二时,冬夏三月,远僧有来,近众无缺。法鼓朗响,颂偈清发,散华霏蕤,流香飞越。析旷劫之微言,说像法之遗旨。
其下康乐又自注云:
众僧冬、夏二时坐,谓之安居,辄九十日。众远近聚萃,法鼓、颂偈、华、香四种,是斋讲之事。析说是斋讲之议。乘此之心,可济彼之生。南倡者都讲,北机者法师。
此诗,可谓“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
法显
道人”之现场记录。
所以,《
佛国记
》是在建康(今南京)道场寺完成。
问题九
法显
建康译经时间
(1)抄经错误
宋代以前,印刷术
没有普及,经卷典籍,全靠人工手写抄录,错误百出。
梁僧祐说:“
抄经者,极易出现错误。
”
《出三藏记集录》下卷第五
释僧祐撰·新集抄经录第一
抄经者。盖撮举义要也。昔安世高抄出修行为大道地经。良以广译为难。故省文略说。及支谦出经亦有孛抄。此并约写胡本。非割断成经也。而后人弗思肆意抄撮。或棋散众品。或爪剖正文。既使圣言离本。复令学者逐末。竟陵文宣王慧见明深。亦不能免。若相竞不已。则岁代弥繁芜黩法宝。不其惜欤。名部一成
难用刊削。其安公时抄。悉附本录。新集所获。撰目如左。庶诫来叶无效尤焉。
《出三藏记集录》下卷第五,明确指出:
抄经者,极易出现错误。
《新集抄经录》说:“抄经者。盖撮举义要也。”
“良以广译为难。故省文略说。及支谦出经亦有孛抄。”
“而后人弗思肆意抄撮。或棋散众品。或爪剖正文。”
“既使圣言离本。复令学者逐末。”
(2)大规模译经抄录
经过两年的前期准备工作,于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开始正式大规模译经抄录,装订成册。当时参与译经抄录者,有二百多人。见
《大般泥洹经》
出经后记:“
义熙十三年十月一日於谢司空石所立道场寺出此《方等大般泥洹经》,至十四年正月一日校定尽讫。禅师佛大跋陀手执胡本,宝云传译。于时座有二百五十人。”
(3)
出经时间
出经后记,记载正式出经,抄经,装订成册时间。
在此之前,翻译经文,字词的意思,合理的诠释,需要大量的时间。
晋义熙十二年,
法显
于道场寺撰写《游天竺传一卷》祥稿。
在建康开始正规译经及抄写经卷,见译经后记。
《
佛国记
》跋语,及《婆粗富罗律》、
《摩诃僧祇律》
译经后记。 都记载“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
(
丙辰)
”。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摩诃僧祗律》
《摩诃僧祗律》所附后记载:“
法显
于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精舍写得梵本还扬州,以义熙十二年岁在丙辰,十一月于道场寺出之,至十四年二月末都讫。
”
义熙十四年二月末相当于公元
418
年
4
月
20
日。可见,至迟在公元
418
年
4
月
20
日之前,
法显
仍然在建康。
2
.《出三藏记集》卷三《婆粗富罗律》四十卷
婆粗富罗者,受持经典,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故名为婆粗富罗,比一名《僧祇律》。律後记云:中天竺昔时暂有恶王御世,三藏比丘及诸沙门皆远避四奔。恶王既死,善王更立,还请沙门归国供养。时巴连弗邑有五百僧欲断事,既无律师,又阙律文,莫知承案,即遣使到祇洹精舍,写此律文,众共奉行。其後五部传集,诸律师扫义不同,各以相承为是,争论纷然。于是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於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王言:“若尔,当行筹知何众多。”既而行筹,婆粗富罗众筹甚多。以众多故,改名摩诃僧祇。摩诃僧祇者,言大众也。沙门释
法显
游西域,於摩竭提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舍写得梵本,赍还京都。以晋义熙十二年,岁次寿星,十一月,共天竺禅师佛驮跋陀於道场寺译出,至十四年二月末乃讫。
——
法显
译经时间:赍还京都。以晋义熙十二年,岁次寿星,十一月,共天竺禅师佛驮跋陀於道场寺译出,至十四年二月末乃讫。
《婆粗富罗律》又名《摩诃僧祗律》。婆粗富罗众筹甚多。以众多故,改名摩诃僧祇。摩诃僧祇者,言大众也。
3.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泥洹经后记》
法显
等人于“
义熙十三年十月一日,于谢司空石所立道场寺,出此《方等大般泥洹经》。至十四年正月校订尽讫。
”
4
.《高僧传》卷三《释佛驮什传》
佛驮什“
以宋景平元年七月届扬州。先沙门
法显
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
法显
迁化。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
”
佛驮什于景平元年(
423
)七月到达建康,十一月开始翻译,至第二年十二月方才完成《弥沙塞律》的翻译工作。可见,
法显
至迟是在景平元年十一月之前圆寂的。
5
、
法显
往杨、荆等州出经
唐 道宣撰《释迦方志》(2卷)
游履篇第五
五谓。东晋隆安初。凉州沙门释宝云。与释
法显
释智严等。前后相从俱入天竺。而云通历大夏诸国。解诸音义。后还长安及以江表。详译诸经。即当今盛行莫非云出。而乐栖幽静终于六合山。游西有传。
八谓。后秦弘始二年,沙门
法显
。与同学慧景等。发自常(长)安。历于填道。凡经三十余国。独身达南海师子国。乃泛海将经像还。至青州牢山。登晋地。往杨、荆等州出经。所行出传。
-----
法显
往杨州、荆州等州出经
释宝云:
释宝云,凉州人,少年出家,以端正方直、纯朴不杂知名。与
法显
、智严等西行求法,后跟随佛陀跋陀罗学习禅法。并译出《新无量寿经》《佛本行赞经》。
释智严和宝云和尚,释智严是西凉州人。大概是现在的张掖人。
问题十
法显
与庐山慧远
1
、谢灵运《佛影铭并序》记述
法显
道人
晋义熙九年冬(413)
法显
在建康(南京),谢灵运在建康道场寺见到
法显
。
谢灵运《佛影铭并序》
“
法显
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
。”
关于“佛影”的记载,谢灵运的字数超过《
佛国记
》原文,而且更生动更传神。若非亲自聆听
法显
讲述,实难写得出来。
《
佛国记
》记载:“
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
。
”
注释:
祇洹
[ q
í
hu
á
n ]
即祇园。祇洹精舍,释迦牟尼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
道人,得道之人。道人之称,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且将道教道士与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
佛影,指佛像。
法显
僧人,曾到过印度佛教圣地祇园,故能具体地描述他亲眼所看见的佛像,并觉得非常神奇。在幽暗的岩洞嵌置于石壁之上,好象真的存在有其形体。其容貌非常端庄。
晋朝的高僧
法显
,先于唐朝的高僧玄奘,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见过佛像,还能详细的描述。让丹青画师描绘,人工制造出佛像。
说明:
东晋义熙九年(413)
,
法显
已到建康(今南京)。
《佛影铭并序》写于东晋义熙九年(
413
),其时谢灵运二十九岁,人在建康(今南京)。此文乃应慧远之请而写。
谢灵运自幼皈依三宝,与佛教的因缘很深。他于东晋义熙年间到庐山参礼慧远大师。
慧远法师听西来的僧人说,西方天竺有佛影。决定在背山临水的一处胜境盖起一座龛室,请高明的画工按照道士的描述画出佛影,供佛教信徒们瞻仰朝拜,这就是“佛影台”。
公元
412
年(义熙八年)五月,佛影台竣工。第二年(
413
年)九月,慧远法师写了《万佛影铭并序》,同时请谢灵运也写了一篇《佛影铭》,并将这两篇铭文都刻在了山石上,流芳百世。此时谢灵运已经从刘毅幕府转投到刘裕幕府,任太尉参军。
这篇铭文是谢灵运在晋义熙九年冬(
413
)或十年,应忘年之交,东晋佛教领袖慧远之约而作的。
义熙八年五月慧远在庐山立台画佛像,九年九月刻铭于石,慧远作了《万佛影铭》述其事,同时派弟子道秉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请谢灵运亦为之作铭,谢应邀而成是篇。
2
、日本镰仓古抄本《
法显
传》“慧远迎
法显
道人”
日本古抄本影印本《
法显
传》
“
慧远迎
法显
道人
”
《
法显
传》一卷日本长宽二年,南宋隆兴二年(
1164
)之《石山寺古抄本》。
为日本镰仓初期(公元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古抄本。
《天理图书馆善本丛书汉籍之部》中有《
法显
传》一卷(晋)释
法显
撰,景长宽二年(1164)日释信宝钞本
日本长宽二年《
法显
传》抄本
《
法显
传》最后跋文:“
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
法显
道人
。”
“
迎
法显
道人
”一句,日本镰仓古抄本《
法显
传》作“
慧远迎
法显
道人
”。
章巽注:
“慧远”二字唯镰本独有。可知迎
法显
入道场寺,乃出于慧远。此云迎者,并非亲迎。特促成其事也。
章巽认为此句表明,慧远促成
法显
与觉贤(即佛陀跋陀罗)合作译经之事,并非亲迎。
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上虞区),祖籍陈郡阳夏。原名谢公义,字灵运。父谢瑍,仕至秘书郎;母为王羲之与郗璿的独女王孟姜的女儿刘氏。
谢灵运小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回建康,故小名客儿。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
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
年)谢灵运已二十岁,出任琅玡王、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军参军,后任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人何长瑜、颍川人荀雍、泰山人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义熙二年(
406
年),谢灵运出仕。
义熙三年(
407
年)改任抚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
义熙八年(
413
年)刘毅反刘裕,兵败自杀,谢灵运返京任秘书丞。
义熙十一年(
416
年),谢灵运转任中书侍郎。
义熙十四年(
419
年),刘裕在彭城建宋国,谢灵运任宋国黄门侍郎。
永初元年(
420
年),刘裕代东晋自立,创刘宋,是为宋武帝,谢灵运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五百户,任太子左卫率。
永初三年(
422
年),刘裕死,宋少帝继位,谢灵运被权臣排挤出京,任永嘉郡太守,在职一年,即称病返乡隐居。
元嘉元年(
424
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任命他为秘书监,始不肯就任,经光禄大夫范泰的催促,于元嘉八年(
431
年)就职。
3
、
法显
与庐山慧远的记载
《
佛国记
》佛影像
从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国城。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模写,莫能及。彼国人传云,千佛尽当于此留影。
晋沙门释慧远佛影铭。
宋侍中谢灵运佛法铭赞。
晋义熙九年
九月三日,慧远在庐山撰《万佛影铭并序》
《万佛影铭》
东晋 释慧远
晋义熙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即以寄诚。虽成由人匠,而功无所加。至于岁次星纪,赤奋若贞于太阴之墟,九月三日,乃详检别记,铭之于石。
----
晋义熙八年
(
412
年)
,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岁次
(
413
年)
星纪,九月三日,乃详检别记,铭之于石。
“万佛影铭”是佛教铭文。中国东晋慧远著。义熙八年(
412
年),慧远命人在庐山建造龛室,绘画佛的“光相”。次年九月,著此文刻于石上,并作序。他认为“法身”是“精极而为灵”的,它“无形无名”,名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能生群物,运万有。
《佛影铭并序》谢灵运
法显
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滮涧,摹拟遗量,寄托青彩。岂唯像形也笃,故亦传心者极矣。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以充刊刻。
-----
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以充刊刻。
这篇铭文是谢灵运在晋义熙九年冬(
413
)或十年,应忘年之交,东晋佛教领袖慧远之约而作的。
“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以充刊刻。”
义熙八年五月慧远在庐山立台画佛像,九年九月刻铭于石,慧远作了《万佛影铭》述其事,同时派弟子道秉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请谢灵运亦为之作铭,谢应邀而成是篇。
梁
•
慧皎《高僧传》卷六
慧远法师传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
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每欣感交怀,志欲瞻睹。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远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妙算画工,淡彩图写。色疑积空,望似烟雾。晖相炳暧,若隐而显。
自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至六日困笃。春秋八十三矣。
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
------
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至六日困笃。春秋八十三矣。
北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三·山行易览》
“
社主远法师法师讳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也。安帝自江陵还都。辅国何无忌劝师候觐。师称疾不行。帝遣使劳问。凡居山三十年。影迹不至尘俗。每送客以虎溪为界。晋义熙十二年岁次丙辰八月初六日顺寂。春秋八十三。”
-----
晋义熙十二年岁次丙辰八月初六日顺寂。春秋八十三。
4
、
法显
、慧远、明宪宗、龙华寺关系
(1) 明宪宗皇帝与桓山故事
徐州桓山有孔子的故事,有
法显
建龙华寺,“法流中夏,自
法显
始也”。
明宪宗皇帝尊孔重道,敬信佛法 ,御旨重建桓山龙华寺,御赐匾额“嘉福寺”。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年,
勅建嘉福寺。宪宗御笔 “嘉福寺”。
明宪宗皇帝与桓山之缘,来自于朕对孔子、
法显
、慧远、陆修静之敬仰,将释儒道“三教合一”。桓山汉代建有女娲庙,玄帝庙,有
孔子“生德亭”,
释迦牟尼像。集释、道、儒三家一体。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
(
1465
年
)
明朱见深御制《一团和气图》。
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御制重修孔子庙碑》
1468
年。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作御制佛像。
明成化乙巳岁(1485年),
成化二十一年,
桓山凿井,得陆机独轮铜车,献于明宪宗。
【人物简介】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487)原名朱见浚,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年在位,年号成化,父亲明英宗朱祁镇。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简称纯皇帝),庙号宪宗。
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
(2)明宪宗与佛教
法显
------
建桓山龙华寺,
传法庐山慧远
宪宗皇帝
-----
御赐嘉福寺(桓山龙华寺),御制《一团和气》(慧远)
(3)明宪宗皇帝与慧远
中国文化是释、道、儒三家合一,流传甚广的慧远法师“虎溪三笑”的轶事,为“三教融合”的佳话。
陶渊明、陆修静与
慧
远法师三人发生在庐山东林寺虎溪前的故事,又称“虎溪三笑”,流传至今。
“虎溪三笑”,为三教合流的象征。明宪宗朱见深所绘的《一团和气图》是
“三笑”故事的一幅佳作。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点出此画的创作来源“虎溪三笑”,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该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如同一人,实为三者。图中笑面弥勒为
慧
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陶渊明,三人各为儒、释、道教代表,和睦喜气,
“三教合一”。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明朱见深御制《一团和气图》
明
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
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
“嗟世人之有生,并戴天而履地。既均禀以同赋,何彼殊而此异?唯凿智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虽近在于一门,乃远同于四裔。伟哉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嗯!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誉俗而励世。”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
庐山东林寺虎溪前的故事又称“虎溪三笑”。从朱见深题跋中可知画意。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在庐山东林寺三十余年,送客从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别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此幅三教人物合抱一团,其论经书,喜气和睦,正是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
慧远大师自西元
381
年到庐山以来,历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平时经行,迎送客友均以虎溪为界。纵然是当朝帝王晋安帝相邀,也称病不出,在东林寺界内,志心于净土,用功办道,著书立说,弘传圣教,将全部身心都奉献于道场,奉献于佛教。
(4)明宪宗尊敬孔子
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御制重修孔子庙碑》
宪宗皇帝尊敬孔子,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御制重修孔子庙碑》:
“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则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
孔庙碑《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又叫《成化碑》,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御笔,成于
1468
年。宪宗皇帝,对孔子评价最高。他把孔子的思想比作吃饭、穿衣、花钱,一天也离不开,有了孔子的道理,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没有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
(5)明宪宗信奉道教
道教真人张元吉家族与明宫廷的渊源关系,明宪宗信奉道教有两个主要原因,在政治上欲稳住道教领袖,加强对道教的控制。从其本人来讲,想借助道教的长生术等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上一学术:
法显西行十五次坐夏考证
下一学术:
心游东海崂——颂扬法显百福千年之传统文化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立即咨询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办公室
手机: 13466642166
邮件: faxian418@163.com
地址:临汾市解放西路51号
微信
微博
QQ咨询
facebook
底部导航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书画影艺
国学讲堂
资料下载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隶属临汾市文旅局,成立后在临汾创建“法显文馆”;于2018年9月与斯里兰卡龙华书院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并利用法显文化这一特殊纽带,共同为临汾市和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市牵线搭桥,成功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晋ICP备18008816号
技术支持:
科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