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远:关于晋僧法显西行出发时间的考证(节录)
王志远
2022.6.3
作者简介:王志远,著名书法家,佛学家,从事研究法显文化20余年,发表过诸多相关论文。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宗教学会前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研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宗教经济学分会会长,山西省法显文化研究会会长,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特聘专家。
作者按语:关于张掖的片段。由于东夷与韩文元先生辩论,引发我重新阅读《佛国记》和《资治通鉴》等相关史料,对本人原稿做了修正,发给冯春海会长,同时就教于研究会同仁。
汉地西行求法第一人为三国时的僧人朱士行,魏甘露五年(260)西行,辗转至于阗(今和田),所得佛经由弟子送回洛阳,自己则终身留居西域,享年八十岁。一百四十年后,时已六十三岁高龄的法显,与其佛门同契由长安出发西行,开始了前人从未有过的求法旅程。法显后来追述道:“遂以弘始元年(399),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法显自公元399年与慧景等人一起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戒律,直至412年归国,历时14载,游历了将近三十国。其中有当时的八个西域小国(乾归国、耨檀国、鄯善国、焉夷国、于阗国、竭叉国、子合国),现均在中国境内;其他大部分在南亚境内,即现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等国。
法显西行,他离开的后秦或姚秦(384-417)王朝,是羌人所建立,现存的麦积山石窟就是在姚秦时代开凿的。迄今,兰州建有国内为数不多的法显寺和法显公园。另外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小积石山中的炳灵寺还有“法显”塑像。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其中的题记据称是所有现存石窟中最古的文字遗迹(420年)。
从都城长安出发,在甘肃境内就要经过鲜卑人占据的西宁,匈奴人占据的张掖,只有敦煌在汉人治下。只不过不管哪个民族,信仰佛教几乎是共同的,能够给法显一行一些方便。
汉代河西走廊设置了四郡,包括武威、张掖、酒泉,在陇右设置了陇西、金城二郡,到西晋灭亡前后,分裂成十余个小国。
西域第一小国是乾归国,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五胡”之一,号称西秦(385-431),都苑川(今甘肃省兰州市)。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立,称大单于,加号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法显399年抵达的西秦国都应该就是金城。此时,适逢佛教徒“坐夏”,留住三个多月。他在这里经历了第一次夏坐。夏坐,也叫坐夏、结夏、坐腊或安居。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的行为。为佛教僧团的修行制度之一,指佛弟子于一定的时期内,禁止外出活动,聚居于一定的处所,致力于道业的修行和增长,因此名为安居。根据中国夏季雨水季节,中国及日本之僧徒,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法显离开后,即公元400年,乾归国灭于姚秦,乞伏乾归把残部迁回苑川,继而逃到武威,寄于拓跋利鹿孤麾下。409年,乘姚秦兵乱之机复聚众三万复国,改称秦王,迁都度坚山。次年,迁都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431年最终覆灭。
第二个小国是傉檀国,河西鲜卑族首领拓跋乌孤所建,号称南凉(397-414),定都乐都(今属青海省)、姑臧(凉州),前后不过17年。396年(太元二十一年),吕光即天王位,改国号为大凉,遣使拜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乌孤决意摆脱吕光控制,谢绝封爵。次年,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政权,以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将军,秃发傉檀为车骑将军。继而治兵广武,攻取金城。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秃发傉檀,秃发即"拓跋"的异译。所谓“傉檀国”,用的就是拓跋傉檀的名字。法显路过这里,应该并未停留太久。
从南凉向西是养楼山,越过这座海拔3500米的高山,张掖在望。张掖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当下甘肃省名“甘”字的由来,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此时应该是法显离开长安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400年。北凉前期开创者段业此时在张掖称王,他信仰佛教,作为檀越供养人,对法显很尊重,殷勤款待。法显在这里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由于有共同志向,便在张掖一同度过第二次夏坐。法显此时六十四岁。
法显离开张掖的第二年,公元401年,沮渠蒙逊(368-433)在五月攻入张掖,杀死段业,自称张掖公,改元永安,国号仍为北凉。沮渠蒙逊,匈奴族,张掖临松卢水(今甘肃肃南东南马蹄镇)人。他委派从兄伏奴为张掖太守。沮渠蒙逊后来建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
法显在张掖坐夏之后,已是夏历七月过半,于是出发走向敦煌。这里的边城要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此时北凉天玺二年(400年),敦煌太守李暠据敦煌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因地处凉州西部,史称西凉。西凉与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始终互为敌国。这位李暠被唐朝的李渊、李白等都尊为祖先。他信仰佛教,为法显继续西行提供了一些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