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敏:“法显文化”研究新探三题
来源: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日期:2020-04-25
点击: 属于:学术论坛
作者:
“法显文化”研究新探三题
曹文敏 2020.4.25
我一直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为什么要研究法显这位东晋佛学高僧呢?
我是个民族英雄崇拜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我心目中,法显是一位民族英雄。不过在佛界应称他为高僧或高师,甚至可称释圣。先于唐玄奘赴天竺取经两个多世纪,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65岁西行求取戒律,历时14年,游历30余国,79岁携经卷回归祖国,陆路去海上回,他是“一带一路”最早践行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中外友谊的缔造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精神信仰。鲁迅先生高度评价法显是“中华民族之脊梁”。
我是个高度文化自信者,尤其是对家乡文化更为情有独钟,法显和法显文化是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亮丽的文化名片。家乡有法显这个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吾心甚是虔诚敬仰之。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讲话中,谈到宗教时讲到: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演化,佛教同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这种影响也充实了我国文化。
同时,习总书记亦多次在多种场合赞扬了法显和法显精神。
一个人,可以不信佛不入教,但不可没有佛性。
什么是佛性?我把它总结为四个字:一个善字、一个爱字、一个和字、一个平字。如果能做到:人人都施善,人人都献爱,人人都重和,人人都平等,世界肯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把佛教等同于迷信呢?2019年8月,在襄陵镇于金百丰举行的文化进企业座谈会上,有位老同志就说信佛教的人是搞封建迷信活动。
社会上有些人,认识不到佛教信仰现象与佛教所蕴含的教义和理论有很大区别,不能把平常看到的在寺庙里烧香、磕头、求福、祛灾或者为逝者做法会,或者为灾民以及世界和平做法会,等同于佛教典籍里的精细理论和丰富的辩证法。这有表象和内涵的区别,也有某种表象和内涵的统一。博大精深奥妙的佛学理论,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我要说:不管你信不信佛,佛性,对世上人来说每个人都不能缺失的。
我听有人说,东晋高僧法显是襄陵人,始于1997年,那是我是襄汾县政协委员,看到当年由政协文史科编辑的《襄汾文史》第十辑,刊载的高树帜先生撰写的《先于玄奘两世纪,天竺取经的著名高僧山西人法显和尚事略》一文明确写道:“法显是襄汾人(注:因那时襄汾与汾城已合并成襄汾,高先生实指襄陵)。”高树帜先生生前与我交谊甚笃。他是民国时期的山西大学毕业生,原在山西省商业厅工作,离休后迁居北京,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担任中国孔子学会学术委员。对高先生丰厚的历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我是高山仰止的。读他的那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就深深的记住了法显是襄陵人。
法显襄陵哪地方人士?列入了家乡文化人的研究课题。襄陵人研究法显是在2008年,退休干部王为有、退休教师李鄂发、民间草根学者赵冬生等人发起,成立了襄汾县襄陵真民间文化遗产拯救协会(拟成立),他们用大量史料、古遗址和遗存的实物确凿证据,考证出法显故里是襄陵北街村。
2018年6月,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正式注册,北街村退休教师刘翠菊女士被推举为终身会长,从此,襄陵镇法显文化研究又上了一个档次。很荣幸,我被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聘为研究员(特聘专家),自信是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老朽。
2017年,我撰写了《法显研究亟待引深与拓展》一文。
2018年,撰写了《十论东晋高僧法显故里是襄陵》。
2020年2月份,利用宅在家中防控新冠肺炎的静谧时机,撰写了《从宗教中国化论及法显文化》。
学术研究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怕有争议,唯有争鸣争议才能推动学术研究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日前,接到刘翠菊女士通知,为纪念法显文化研究会成立两周年,向国内外广大法显文化研究者征集文章。趁此契机,把自己近年来研究法显文化的新解新探新感悟撰文述之。不妥之处诚望各位赐正。
一、法显出家之寺院庐舍院,不应写为卢舍院。
“庐”和“卢”:音同,而义非。“庐”,一般指房屋田舍,寺院亦是房舍;庐山有巨庐。“卢”,多用于姓氏。
王、李等乡亲多年来一直把庐舍院写为卢舍院。
我在《山西日报》2020年3月11日副刊,看到对洪洞县广胜寺的介绍。广胜寺,坐落于黄河边上的我省洪洞县。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大历四年,汾阳王郭子仪进行整修扩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时”之意,更名广胜寺。
广胜寺原名庐舍寺,那么,被北街村人称为北寺的庐舍院,决不能写作卢舍院。寺与院是同一个意思。
广胜寺原名俱庐舍院,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可以推断,北街的庐舍院很可能在东汉初年就建有了。移至东晋时期法显出家到庐舍院即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襄陵历史上的“仙释文化”与“法显文化”二者关系吾之推论。
案头放置着一部《襄陵县志》(民国版),需要时查阅一些资料。庚子春节宅家防控大疫,忽一日翻到县志卷三“旧闻考”,在“仙释”一目下,读到:函关,鹫岭一说。好异者乐道,而守正者力绝。要之,贤哲固盛世之凤麟,而仙释亦尘寰,之云鹤,如崔真人金碧辉,若而人者,古既传其名,不妨仍而知之”。
我数了数,载如“仙释”的共六人,择取于北街村有关的2位仙家记述。
明金碧峰:本县圣寿寺僧。尝游五台,后成正觉。洪武太祖诏至阙廷,言论称旨,御制诗以赐之。后还,仍赐织金袈裟一袭。年逾七十而化。
是言,圣寿寺僧金碧峰,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召之宫廷为其医病,且治好了皇上的病。
另一则,是记崔真人。崔真人:名孟传,北水关人。幼丧亲,并无婚娶,黄冠野服,只身云游,有五岳为庐,十州为胸之意。从祖先授医学,扫云留月,只得壶公妙术。万历朝,太后病笃,真人应名医诏,自帘孔引线侯脉,投剂立愈。上赐官赐金均不受,遂赐以真人号,后于武当羽化,自号朴庵。
这段话不难解释,是言,在明朝万历年间,北街有个叫孟传的人,一辈子没结过婚,也就是说是个光棍,从祖先处学的悬壶济世的高深医术,万历皇帝的太后病了,被召至皇宫为太后隔帘把脉,诊断后开出药方,太后服后立即痊愈,皇帝给孟传赐官赐金,他均不受,后赐“真人”称号。
民国《县志》,记述的这些仙释名家,从条目序中所言:“如崔真人金碧峰,若而人者,古既传其名,不妨仍而知之。”我查阅了从《襄陵县志》(雍正版)到《襄陵县志》(光绪版)均设有“仙释”一目。
忝入仙释名录的金碧峰和崔真人与高僧法显又有何者联系?
从二人皆出自北街一地,联想到了法显出家的庐舍院和为纪念他而建造的圣寿寺。地缘次余出仙释,绝非空穴来风,亦绝非异想。
学术研究,贵在深究。
追本溯源,从医学的角度,深究仙释,自然而然地溯源到了仙道。
仙道,全名称是神仙方术。
神仙方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人开始学仙。根据历史记载,黄帝轩辕氏一边和敌人作战,一边学习修道成仙,传说他后来修道成功,乘着龙升天做了神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的信仰已经相当广泛。出现了许多关于神仙的作品,记载了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故事。这时的修道成仙逐渐转向实践行为,寻求仙境、仙人,散发成仙之方的方士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方术与阴阳五行学说糅合到一起形成了方仙道,当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满足人们依托鬼神、企望长生的愿望。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在方士、神仙家的鼓励下,帝王将相们蠢蠢欲动。上演了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入海求长生的不老的闹剧。历史上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和汉武帝等,都曾经派方士到东方海上“三神仙”寻求神仙和仙药,尤其是徐福取药的流传甚广。
这些神仙信仰沿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吸纳,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道教被称为方仙道。
从仙道演变到仙释,就必须讲述讲述东晋高僧法显赴天竺取经求法了,从《佛国记》记述可得知,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三月的一天,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出了长安,沿着一条向西去的大道而行。法显身着缁色直裰,脚穿浅黑色步履,右肩背着一个包裹。包裹内除了换洗衣裳外,还有文房四宝、针灸等用物。请注意,法显特带了针灸,即医治疾患的银针和艾灸。凡有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把脉、中药、针灸是中医学的三大法宝。无疑,法显是中医中药学的。他西行取经沿途不仅为同行者医治疾患,更会为沿途所经之国的百姓医病,把中医学传播开去。
法显取经回国,待到把佛学和道学以及儒学融合到一起,待到隋代,佛学即释学,位列第一,仙释也就替代了仙道。
别误会,我这里绝不是宣扬神学巫术。仙释术中的阴阳五行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认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着肺、肝、肾、心、脾五脏,五行平衡,五脏调和,人体才能维持健康和气血旺盛。
千万不能把五行说和武术混为一谈。
佛家诵经,于是佛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
佛家崇善道,把为民众医治疾患道为善行。
中医重医者仁术,施仁术全在一颗仁心。
从隋代之后,仙释仙道术追溯从上层走向民间,至明清时,民间仙释便成为“盛世之凤麟,尘寰之云鹤”。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喜来乐”,喜来乐即是民间医者高手。高手出民间,喜来乐被召进皇宫为皇帝、皇后、太后及宫中诸宫女,比如清代皇宫中的格格,他的医术甚至超过了御医。对仙释中的科学内容应当用辩证法对待。
三、深入挖掘法显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服务,为实现全球一体化打造“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和圣贤交流服务。
当今讲法显文化,论法显精神者人众,众说纷纭。
法显西行求法,距今已过去1600余年。我最敬佩法显高僧的是他不知老之已至,以65岁高龄西行求法。陆路去,海路回,取回经,又将梵文译成汉文。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永存,这就是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法显精神。
法显精神集中体现为:
①坚定不移的执着信念;
②开拓荒途的过人胆识;
③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
④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⑤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⑥探求真理的认真态度;
⑦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⑧惜时如金的钻研作风;
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九九归一,用“民族脊梁”四个字可以高度概括。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创造了一个堪称传奇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