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书画影艺
国学讲堂
会员天地
资料下载
入会申请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书画影艺
国学讲堂
会员天地
资料下载
入会申请
有关法显研究答疑
何为法显文化?答:法显文化是指在学习、研究、纪念法显及其文献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法显生平研究、法显文献研究、法显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相关文章著作、书法、绘画、雕塑、纪念仪式等等。法显文化是“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 法显文化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卓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风骨,更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上一文章:
冯春海:法显与国内外有过交集的地方
下一文章:
王邦维:关于法显从斯里兰卡带回的几种佛经
文章描述
有关
法显
研究答疑
2020.10.19
一、何为
法显
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答:
法显
文化是指在学习、研究、纪念
法显
及其文献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
法显
生平研究、
法显
文献研究、
法显
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相关文章著作、书法、绘画、雕塑、纪念仪式等等。
法显
文化是“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
法显
文化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卓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风骨,更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二、何为
法显
精神?
答:
法显
精神概括为:坚定不移的信念、救度苍生的慈悲、坚忍不拔的毅力、包容开放的胸怀、老而弥坚的担当、心系桑梓的情义。
三、研究
法显
有何现实意义?
答:研究
法显
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增强信念,坚定意志,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2、促进经济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
3、增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友谊、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4、加强无私奉献、勇于进取、敢于担当、报效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
法显
有哪些贡献?
答:
法显
的贡献,主要有六个方面:
1、对于佛教界来说,他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法显
求得十一部经典,参与翻译经律共六部六十三卷。他带回来的并且参与翻译的佛教典籍,都是极为重要经典。不只是戒律方面的典籍填补了当时佛教教义之空白,而他携归并参与翻译的《方等般泥洹经》,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对于佛教的新发展、新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2、对于中国和南亚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法显
是到过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第一个中国人。
法显
的游历,扩大了中国和南亚诸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谊。
3、
法显
是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是海陆并遵,广游西土,携经而返第一人,堪为人天师范,表仪天下,既为后世求法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4、
法显
取经回国后,在徐州桓山建造龙华寺,是国内唯一的印度风格建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
法显
始也。”
5、
法显
撰写的《
佛国记
》,对当时的国人来说无异于开启了观察外界的一扇窗口,对以后西行求学的开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人和外国人了解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了扎实的文字资料,对重建印度史起到了关键作用。
6、
法显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法显
那种乐于践行、勇于奉献、敢于担当、无惧无畏、矢志不移、自强不息、舍死忘生、忠于祖国的精神,激励着后人,永远是人民心中的楷模。
五、
法显
如何定位?
答:
法显
,
东晋高僧
、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在称谓上,称呼“法师”或“大师”均可,而称呼“大师”则更显尊重。
六、研究
法显
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研究
法显
的主要参考资料有:
法显
《
佛国记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
法显
法师传》、梁·慧皎《高僧传·
法显
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道世《法苑珠林》《资治通鉴》等。在《
佛国记
》注释方面,章巽《
法显
传校注》最为权威。
七、
法显
出生地在哪里?
答:
法显
的出生地在山西临汾。梁·慧皎《高僧传·
法显
传》载:“释
法显
,姓龚,平阳武阳人。”据《隋书·地理志》:“临汾,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
法显
出生在平阳郡武阳。对于这一点,世人没有任何异议。《辞海》(1989-2019版 )词条:
“
法显
,平阳郡(治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武阳在何处,尚无定论。也就是说,
法显
出生在临汾是确定的,但在临汾具体何处,还有待考证。
八、襄垣可能是
法显
的出生地吗?
答:襄垣不是
法显
的出生地。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襄垣历史上从未属于平阳郡管辖。襄垣在晋时属上党郡。
法显
早年很可能曾在襄垣进行过佛事活动。
九、
法显
游历30余国,如何解决语言问题?
答:原始佛教的语言主要是梵语、巴利语。梵语,又称天竺语,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巴利语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梵语为书面语,巴利语为俗语。中国早期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的不多,大都是梵文和巴利文。僧人们也大都要学习这两种语言。
法显
走前,应该会少许梵文和巴利文。生活用语应该不成问题,但要看懂高深的佛教典籍,还远远不够,所以他在巴连弗邑等地刻苦学习“梵书、梵语”。
十、
法显
与玄奘有何不同?
答:
法显
与玄奘有六点不同:
1、
法显
比玄奘早230余年去天竺取经。
法显
创辟荒途,更为艰难。
2、玄奘西行正值壮年,
法显
西行已逾花甲。
法显
更为难能可贵。
3、玄奘去印度和从印度归来,都取道陆路。
法显
是陆去海还,曾身历鲸波巨浪之险。
4、玄奘在西行中曾得到高昌王麴(qū)文泰的大力帮助,归国后又得到唐太宗、高宗父子的种种庇护。而
法显
虽也得到过如张掖王段业、敦煌太守李暠这样一些人的施舍, 但他始终是一个寻常的和尚。他因于外力者少,而自身奋发者多。
5、
法显
是第一个直接把梵文和巴利文佛经翻译成汉文的第一人。
6、《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口述,辩机撰文,而
法显
则亲自把自己的经历写成《
佛国记
》。该书为推动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郑和下西洋的指路明灯,为中国的航海、海洋文化、商务贸易、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一、
法显
为何去天竺?取回哪些经典?
答:
法显
《
佛国记
》写的很清楚:“
法显
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即,
法显
去天竺是寻求戒律。
法显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在巴连弗邑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众律》、《萨婆多众律》(即《十诵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在狮子国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法显
在摩竭提国巴连弗邑抄写的《婆鹿富罗律》,在《
佛国记
》中未载此本,该经律収于《大藏经》(台北,新出版公司,1983年第55册20、21页)。
总计求得十一部经典。
十二、
法显
何时从哪个寺院西行的?
答:
法显
于公元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法显
是从长安大寺出发西行的。长安大寺是现今西安草堂寺的前身,是中国佛教三论宗发源地之一,建于东晋末年,是佛子修行的好地方。智严、慧嵬都在此修行。
法显
与慧嵬同行,应由此出发。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不过,此时
法显
已西行二年了。
十三、
法显
从哪个山口进入天竺的?
答:古代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南道在塔什库尔干境内又分为两条:一条取道红其拉甫达坂,经克什米尔,到达印度,此即现今的中巴友谊公路的路线;另一条是经明铁盖达坂,到达阿富汗和伊朗。
法显
等则取道前者。也就是说,
法显
从红其拉甫达坂山口进人北天竺的。
十四、
法显
为何要去狮子国?
答:
法显
漂洋过海去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原因有三:
1、
法显
不畏艰险赴天竺,目的是求取戒律,但在天竺尚未达到目的,而狮子国有他所需的戒律。
2、狮子国佛教兴盛,有大德高僧、有佛牙、有佛足迹等圣迹,他想去瞻仰和膜拜。
3、他考虑到从陆路回国时间太长,想缩短时间从海路回国,但多摩梨帝国没有船只去中国,而狮子国是印度洋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有船只去汉土(中国)。
十五、无畏山是何处?
法显
为何在此留学?
答:无畏山是狮子国著名的古剎,位于阿努拉达普拉城的北部(今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市),修建于公元前一世纪。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年底,
法显
到达狮子国的时候,阿努拉达普拉是当时的国都。
法显
在《
佛国记
》记载“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有五千僧。”
阿努拉德普勒有“无畏山寺(Abhaya Giri Viharaya)”和“”大寺(Maha Viharaya)”两座著名寺院,当时的“无畏山寺”是大乘佛教中心,而“大寺”是南传佛教中心。
法显
在印度已经知道到无畏山寺可以取得大乘佛教的梵文经典,因此决定去狮子国无畏山寺,并在此留学两年,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十六、
法显
的船只从斯里兰卡返程在海上漂流了多少日?
答:
法显
乘商船东下两日后,遭遇暴风又船体漏水,在海上随风漂行13昼夜,在一小岛补漏之后又继续航行,在大海中又漂流十余日,到达一个叫“耶婆提”的国家。
法显
在耶婆提国停留5个月后,于四月十六日又搭乘商船去广州,在海上度过30余日又遇黑风暴雨,迷失方向,商船继续航行了80多天,于412年七月十四日,到达长广郡界牢山(今青岛崂山)。
十七、耶婆提是什么地方?
答:耶婆提当是梵语Yavadvipa的对音,是汉语翻译过来的地名。成书于公元前后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中说,东方有一个名为耶婆提的地方,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
十八、
法显
是否到过美洲?
答:
法显
没有漂流到美洲。有人说
法显
所到的耶婆提是美洲的墨西哥。不可能。
1、关于耶婆提,
法显
写道:“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
法显
说得明明白白,“外道婆罗门”,“外道”已道出了婆罗门的宗教性质。其时,印度尼西亚处于甫尔纳哇尔曼时代,爪哇等地信仰毗湿奴的印度教。这正是
法显
所描写的情况。
2、
法显
说,他乘坐的商船离开耶婆提,“东北行,趣广州”。如果耶婆提是墨西哥,那么离开该地后就不可能东北行,而应该是西北行。
3、
法显
坐耶婆提的商船去广州,就是说耶婆提的商人早已与中国有交往,并非新发现。当时墨西哥不可能与中国有海上交通。
十九、
法显
何时在崂山登陆?
答:义熙八年七月十四,即公元412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四日),
法显
到达长广郡牢山南岸,即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南岸。东晋长广郡属于北青州统辖,领四县,治所在不其,故址位于今崂山城阳区。
二十、
法显
登陆后,是被善待还是遭冷遇?
答:
法显
在不其受到了礼遇。他在《
佛国记
》中说的十分明确:“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太守李嶷接
法显
到郡治不其。
法显
在不其住了两个月左右。李嶷笃信佛法,当然敬重千难万险取经而归的
法显
。
二十一、
法显
《
佛国记
》完成时间和地点?
答:《
法显
传》系
法显
自天竺归来后,自撰遊历传记。卷末有“故竹帛疏所经历,是岁甲寅”之语 ,即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甲寅。故知《
法显
传》成书于公元414年(甲寅)。
《跋文》云: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岁在寿星。因讲集之余,重问游历。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由此可知,两年后,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
法显
详述,复叙始末。《
法显
传》增补祥载
法显
在建康(南京)道场寺撰写了《
佛国记
》。
受袁维学老师文章《
法显
研究中的20问》之启发,根据章巽、方立天、楼宇烈、杨曾文、袁维学、陈信雄、东夷、韩文元等论述文章及《辞海》进行整理,属编辑人员的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编辑人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盛庭 冯巧英 冯跃民 冯春海 石耀辉 刘翠菊 郝唯民 贾雪梅 侯慧明 董文达 韩文元 释禅海(斯里兰卡)
执笔:
冯春海
2020.10.19
临汾市
法显
文化研究会
推荐文章
习近平主席论法显(重大外交场合多次高度评价)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自2014年至2019年期间,在重大外交活动中曾七次高度评价法显。
何为法显文化
法显文化是指在学习、研究、纪念法显及其文献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法显生平研究、法显文献研究、法显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相关文章著作、书法、绘画、雕塑、纪念仪式等等。
法显简介(配音版)
法显(334-420),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人(今临汾市)。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第一位到天竺(古印度)取经求法的大师;是海陆并遵、广游西土、携经而返的第一人,是“一带一路”的拓荒者,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是爱国爱教的楷模,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旅行家、文学家、翻译家和佛学家。鲁迅先生称其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古今名人论法显
鲁迅: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夜写《法显传》讫,都一万二千九百余字,十三日毕。并赋诗曰:“礼赞晋法显,空前之伟人。中华脊梁骨,名句万百存。此言非过誉,当之无愧人。”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立即咨询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办公室
手机: 13466642166
邮件: faxian418@163.com
地址:临汾市解放西路51号
微信
微博
QQ咨询
facebook
底部导航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书画影艺
国学讲堂
资料下载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隶属临汾市文旅局,成立后在临汾创建“法显文馆”;于2018年9月与斯里兰卡龙华书院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并利用法显文化这一特殊纽带,共同为临汾市和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市牵线搭桥,成功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晋ICP备18008816号
技术支持:
科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