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驻华大使:佛文化交流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来源:http://guoqing.china.com.cn/2017-04/28/content_40711457.htm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卡鲁纳塞纳·科迪图瓦库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
中国网4月28日讯(记者 李芳 舒珺)“无论是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如今的‘一带一路’,佛教交流对促进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民心相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卡鲁纳塞纳·科迪图瓦库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说。佛教交流见证“一带一路”传统友谊
2017年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建交6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2月7日互致贺电表示庆祝。双方表示愿意携手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古代海上丝绸之 路基础上,开辟中斯合作的新时代,使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谈及“一带一路”,斯里兰卡驻华大使感触颇多。他认为,佛教文化交流见证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友谊。
中国晋代高僧法显曾沿古丝绸之路到达斯里兰卡,后沿海路回到中国,由此开启了两国佛教文化交往的千年佛缘。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赴远洋,数次到访斯里兰卡,从此建立了中斯友好通商的黄金纽带。如今被科伦坡国家博物馆永久典藏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刻》记载了郑和受明成祖朱棣派遣,向锡兰岛上佛教寺庙布施财务供奉佛祖之事,同时也生动地记录了当地的一些历史古迹和佛教盛会等。这个碑刻弥足珍贵,被视为中斯两个古国友好交往的实物证明,也反映了佛教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曾起到的重要作用。
大使说,借古通今,放眼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佛教文化交流也必将对增进沿线国家人民友谊发挥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它也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补充,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更为顺利。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卡鲁纳塞纳·科迪图瓦库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
深厚佛教渊源吸引中国游客纷至沓来中国与斯里兰卡深厚的佛教情谊,吸引了大批中国公民赴斯旅游。大使告诉我们,去年中国游客的数量达到了27万5千人,今年预期将超过30万,其中超过1/3的人选择到佛教景点尤其是世界遗产地旅游。
大使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斯里兰卡的一些著名的佛教圣地。
摩醯央伽那,为佛陀到访斯里兰卡的首站,被视为斯里兰卡最庄严的圣地之一。那里有一座30多米高的塔,专门供奉佛陀头发;还有一个保存文物的经堂,其中有不少珍贵精美的绘画。
阿努拉德普勒,斯里兰卡最古老的城市,那里有一尊三昧佛像,是阿努拉德普勒最初4尊佛像中唯一被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尊,被誉为斯里兰卡最精美的佛像之一。
丹布拉佛窟,位于斯里兰卡的中心,以壁画、造像名满天下,是斯里兰卡现存最完整的石窟。
离丹布拉佛窟不远的锡吉里耶古城,位于高约200米的狮子岩上,以壁画闻名于世,最著名的是天女画像。从大使向我们展示的照片可以看出,天女们肤色金黄、上身裸露、头戴发饰、手执花盘。虽历经千年,但色彩仍鲜丽如初。
“斯里兰卡的佛教圣地充满了无限魅力,欢迎更多中国公民赴斯旅游,”大使说。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卡鲁纳塞纳·科迪图瓦库
中斯佛教文化艺术从古至今一脉相通谈到斯里兰卡佛教圣地中那些精美的艺术作品,大使说,其实斯里兰卡的壁画和造像,有很多地方是和中国相通的。大使以白象举例,它是斯里兰卡佛教中的圣物,出现于不少佛教艺术作品中。大使最近访问四川时发现,白象作为普贤菩萨的坐骑,在中国的佛教作品中也十分常见。不过二者在形象上略有不同,斯里兰卡的白象有两个尖牙,中国的白象有六个尖牙,两边各有三个。
同时,中斯佛教文化一脉相通。大使告诉我们,斯里兰卡信奉小乘佛教,在中国的云南也是如此;虽然中国的东部和北部信奉大乘佛教,但大小乘佛教都遵循相同的佛理;过去大乘佛教的长期存在甚至影响了斯里兰卡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如大乘佛教中崇拜菩萨,在斯里兰卡同样也有崇拜菩萨的传统。如公元三世纪的桑格坡国王就被国民尊称为菩萨;在僧伽罗本生故事中,菩萨的形象也屡次出现。
“佛教中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到了斯里兰卡,一定会像到家一样感到亲切,”大使说。
(摄影/摄像:仵楠 袁昆)
责任编辑: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