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艺术论坛暨法显城市联盟研讨会
世界佛教艺术论坛暨法显城市联盟研讨会
本次活动是以“大美至善: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以“艺术研究、艺术传播、艺术交流、艺术保护”为宗旨,发起和实施“佛教生活艺术联盟”“国际青年佛教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世界佛教艺术博物馆联盟”“法显城市联盟”等,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佛教艺术的发展与保护。会后,斯里兰卡释禅海法师代表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接受了记者采访。


世界佛教艺术论坛筹备会揭牌仪式

“一带一路”艺术行动“法显城市联盟”响应发起仪式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丁方表示,有必要系统地回顾人类追求美的历程,用“大美至善”的理念,弘扬佛教艺术这一普世语言表达,跨越民族、国家和文化的界限,促进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命运相连。
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副局长蒋坚永说,佛教艺术在嬗变形成过程中,突出表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将这种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推广应用,能够有效地祛除文化藩篱。






出席领导及专家讲话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对佛教艺术的专门研究有待提升。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陈传席认为,现在很多佛像被人错误理解,主要是佛教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够细致。研究佛教思想史,首先必须研究好佛教艺术。“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像’早于‘理’。”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执行所长张灵说,要系统地对以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展开深刻阐释。“作为中国古典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绚烂多姿,其本身就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佛教艺术的载体是佛教文化遗产,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五台山文化景观、庐山文化景观、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峨眉山与乐山大佛等中国佛教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传承中国佛教艺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公共事务部部长耿巍建议,对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应该尽快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道路;同时,对承载中国佛教艺术的文化遗产,要加快新技术的运用步伐,尽快形成科学的遗产保护与实践体系。

释禅海法师代表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接受采访





与会者合影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2018.12.16
2018.12.16
上一新闻:法显文化研究会赴斯里兰卡交流学习
下一新闻:斯里兰卡阿市与法显故里签约国际友好城市